资讯频道
当前位置:
博白一老人104岁,五代同堂,如今有120多位子孙后代
2020-08-20 10:02   评论(0)

吃苦耐劳、自强、感恩

正直善良、粗茶淡饭

……

五代同堂的他已经104岁

如今有120多位子孙后代

遍布广州、南宁、防城、北海、玉林等地

博白百岁老人黄庆文的“长寿词典”

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生活

104岁的黄庆文(中)和大儿子黄积辉(左)、二儿子黄积虎(右)。

黄庆文老人已经104岁了,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变迁。如今,他五代同堂,儿孙绕膝,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。他生活依旧能自理,还能做一些编织的轻活儿。日前,当记者在博白县那卜镇双竹村黄庆文家中见到他时,他端坐在大厅,面容虽显瘦削,但双眼炯炯有神。在记者面前,黄庆文的儿子黄积辉、黄积虎介绍了父亲这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。

他的早年写满坎坷

1916年,黄庆文在博白县那卜镇一个偏僻的山乡出生。在家中,他是最小的儿子,有两个大哥和一个姐姐。3岁时,他的父母双双病故,年幼的他便由叔叔、叔婆照顾长大。

在贫困中成长的黄庆文向往着幸福的生活,他希望通过勤劳的双手,为子女创造幸福的生活。1946年,已经成家的黄庆文,跟着村里人到凭祥宁明寻亲后,了解到那里许多田地可耕种。回到家后,他决定带上老婆、儿女一起到宁明,帮当地富户耕田种地换取酬劳,解决在老家吃不饱、穿不暖的困境。

那一年,黄庆文的肩上挑着一对箩筐,一边装着儿子,一边装着煤油灯。一路上,他依靠卖煤油灯得到的微薄盘缠,跋山涉水、风餐露宿。1个多月后,他终于来到当时的凭祥宁明夏石乡哨平村坑庙屯,给当地的富户打长工。此后,他又在坑庙屯生下四个孩子,生活渐渐好起来。

多年后,已在他乡安居乐业的黄庆文,时常想起抚养自己长大的叔公、叔婆,想要回到故乡的念头越来越强烈。1957年,在找好回老家的线路之后,黄庆文收集好能带走的物件,一家8口人从宁明搭火车到南宁,然后从南宁乘坐火车到博白文地。在文地镇下车后,天色已晚,一大家子正愁无处住宿时,刚好遇到一个前来接女儿的当地人。经过聊天后,知道他们没有人来接,走路回家天色已晚,这位好心人便邀请这一大家子到他家住下,第二天再走。

次日,黄庆文一大家子从文地回到那卜镇,走了8个小时的山路,到了大垌之后,已经记不清回双竹的路了。当时又遇到一位热心阿伯,阿伯带着这一大家子走路送他们回到双竹村双湖屯,直至认出回家的路了,阿伯才离开。

如今,大儿子黄积辉依旧对当年留宿他们的好心人念念不忘。60多年过去了,他依然想去寻找那天晚上留宿他们的好心人,当面说上一句谢谢。

他的人生,终生与勤劳相伴

在黄庆文老人的家中,绿树掩映,翠竹茂密,生态环境优美。我们看见他时,他正闲坐在客厅里,精神抖擞。手里拿着一根拐杖,不时地敲着地面,嘴里不时嘟哝着说些话。

正在照看老人的黄积辉告诉记者,父亲耳朵有点背,不太能听见别人说话。两年前老人102岁了还坚持去地里干农活,种些菜,砍竹子编筐织篮送人。担心老人干农活不小心会受伤,他的6个子女决定不再让他干活,由四个儿子轮流在老家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。如今,老人还能生活自理,自己吃饭,自己洗澡,在饮食上也从不挑食。

黄积虎告诉记者,他父亲年轻时曾当过民兵,跟着地下党参加过革命工作。当年父亲黄庆文回到老家双竹村双湖屯后,在老家没有房子住,一家8口人只能挤在一间生产队的公房里生活。在宁明时因为田地多,耕田种地有收获,天天可以吃上米饭;回到老家后,田地少、人口多,物质生活匮乏,一天就煮一大锅芋头,就是一家子全天的口粮。孩子们有意见了,黄庆文总告诉他们,能回到老家生活,能有机会孝敬叔公、叔婆,生活苦点也值得。

回到老家双湖屯后,40多岁的黄庆文被安排去烧石灰,老伴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。干活,黄庆文是一把好手,他从不挑肥拣瘦,无论是谁,叫到他,他都会卖力干活,从不偷奸耍滑。在村里,他也乐于助人,左邻右舍有需要帮忙的,他都会主动去帮,从来不求回报。

在生活上,黄庆文要求简单,从宁明返回老家之后,一家子8口人住一间屋子过了很多年,生活清苦,但他从来不会怨天尤人。后来依靠自家的努力,他们陆陆续续自己动手建了6间房,解决了家里人住宿的难题。

他以身作则,传承好家风

这是一个美满和谐的五代同堂的幸福之家。年纪最大的是104岁的黄庆文老人,最小的是他的曾孙,在2019年出生。至今,他已有120多位子孙后代遍布广州、南宁、防城、北海、玉林等地。

(资料图片,图文无关)

或许是参加过地下革命的缘故,黄庆文最记得“三大纪律,八项注意”。而且还用在教育子女上,要求子女不准打架,不准去偷窃别人的东西。

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生活,黄庆文教育孩子,不能挑吃,有什么就吃什么。做人不能太计较,干活一定要勤快。生活好过了,他教育子孙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,做人要有感恩之心,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
在他言传身教的教育下,他的子孙后代有的在政府部门工作,有的当兵,有的成为人民教师……无论在哪个行业工作,他们都能秉承正直、善良的品质,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好的成绩。

在年轻时,黄庆文就学到一手生存手艺。上了年纪后,家里生活好过了,他仍念念不忘编筐织篮做簸箕,很多都是免费送人。黄庆文老人脾气好,与人为善,跟左邻右舍的关系融洽,是村中有名的老好人。从小没有机会读书的他,对下棋有爱好,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跟村里几位兄弟下棋。如今百岁高龄了,他在饮食上追求简单,从不挑食。晚辈对他很孝顺,逢年过节都会带礼物回来看望他。

“岁月记载着父亲的辛劳。” 黄积虎深有感触地说,他们一大家子对百岁老人非常敬重,并尽能力来照顾他,让他在晚年生活得更加美满幸福。

104岁的黄庆文(中)和大儿子黄积辉(左)、二儿子黄积虎(右)。

黄庆文老人已经104岁了,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变迁。如今,他五代同堂,儿孙绕膝,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。他生活依旧能自理,还能做一些编织的轻活儿。日前,当记者在博白县那卜镇双竹村黄庆文家中见到他时,他端坐在大厅,面容虽显瘦削,但双眼炯炯有神。在记者面前,黄庆文的儿子黄积辉、黄积虎介绍了父亲这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。

他的早年写满坎坷

1916年,黄庆文在博白县那卜镇一个偏僻的山乡出生。在家中,他是最小的儿子,有两个大哥和一个姐姐。3岁时,他的父母双双病故,年幼的他便由叔叔、叔婆照顾长大。

在贫困中成长的黄庆文向往着幸福的生活,他希望通过勤劳的双手,为子女创造幸福的生活。1946年,已经成家的黄庆文,跟着村里人到凭祥宁明寻亲后,了解到那里许多田地可耕种。回到家后,他决定带上老婆、儿女一起到宁明,帮当地富户耕田种地换取酬劳,解决在老家吃不饱、穿不暖的困境。

那一年,黄庆文的肩上挑着一对箩筐,一边装着儿子,一边装着煤油灯。一路上,他依靠卖煤油灯得到的微薄盘缠,跋山涉水、风餐露宿。1个多月后,他终于来到当时的凭祥宁明夏石乡哨平村坑庙屯,给当地的富户打长工。此后,他又在坑庙屯生下四个孩子,生活渐渐好起来。

多年后,已在他乡安居乐业的黄庆文,时常想起抚养自己长大的叔公、叔婆,想要回到故乡的念头越来越强烈。1957年,在找好回老家的线路之后,黄庆文收集好能带走的物件,一家8口人从宁明搭火车到南宁,然后从南宁乘坐火车到博白文地。在文地镇下车后,天色已晚,一大家子正愁无处住宿时,刚好遇到一个前来接女儿的当地人。经过聊天后,知道他们没有人来接,走路回家天色已晚,这位好心人便邀请这一大家子到他家住下,第二天再走。

次日,黄庆文一大家子从文地回到那卜镇,走了8个小时的山路,到了大垌之后,已经记不清回双竹的路了。当时又遇到一位热心阿伯,阿伯带着这一大家子走路送他们回到双竹村双湖屯,直至认出回家的路了,阿伯才离开。

如今,大儿子黄积辉依旧对当年留宿他们的好心人念念不忘。60多年过去了,他依然想去寻找那天晚上留宿他们的好心人,当面说上一句谢谢。

他的人生,终生与勤劳相伴

在黄庆文老人的家中,绿树掩映,翠竹茂密,生态环境优美。我们看见他时,他正闲坐在客厅里,精神抖擞。手里拿着一根拐杖,不时地敲着地面,嘴里不时嘟哝着说些话。

正在照看老人的黄积辉告诉记者,父亲耳朵有点背,不太能听见别人说话。两年前老人102岁了还坚持去地里干农活,种些菜,砍竹子编筐织篮送人。担心老人干农活不小心会受伤,他的6个子女决定不再让他干活,由四个儿子轮流在老家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。如今,老人还能生活自理,自己吃饭,自己洗澡,在饮食上也从不挑食。

黄积虎告诉记者,他父亲年轻时曾当过民兵,跟着地下党参加过革命工作。当年父亲黄庆文回到老家双竹村双湖屯后,在老家没有房子住,一家8口人只能挤在一间生产队的公房里生活。在宁明时因为田地多,耕田种地有收获,天天可以吃上米饭;回到老家后,田地少、人口多,物质生活匮乏,一天就煮一大锅芋头,就是一家子全天的口粮。孩子们有意见了,黄庆文总告诉他们,能回到老家生活,能有机会孝敬叔公、叔婆,生活苦点也值得。

回到老家双湖屯后,40多岁的黄庆文被安排去烧石灰,老伴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。干活,黄庆文是一把好手,他从不挑肥拣瘦,无论是谁,叫到他,他都会卖力干活,从不偷奸耍滑。在村里,他也乐于助人,左邻右舍有需要帮忙的,他都会主动去帮,从来不求回报。

在生活上,黄庆文要求简单,从宁明返回老家之后,一家子8口人住一间屋子过了很多年,生活清苦,但他从来不会怨天尤人。后来依靠自家的努力,他们陆陆续续自己动手建了6间房,解决了家里人住宿的难题。

他以身作则,传承好家风

这是一个美满和谐的五代同堂的幸福之家。年纪最大的是104岁的黄庆文老人,最小的是他的曾孙,在2019年出生。至今,他已有120多位子孙后代遍布广州、南宁、防城、北海、玉林等地。

(资料图片,图文无关)

或许是参加过地下革命的缘故,黄庆文最记得“三大纪律,八项注意”。而且还用在教育子女上,要求子女不准打架,不准去偷窃别人的东西。

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生活,黄庆文教育孩子,不能挑吃,有什么就吃什么。做人不能太计较,干活一定要勤快。生活好过了,他教育子孙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,做人要有感恩之心,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
在他言传身教的教育下,他的子孙后代有的在政府部门工作,有的当兵,有的成为人民教师……无论在哪个行业工作,他们都能秉承正直、善良的品质,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好的成绩。

在年轻时,黄庆文就学到一手生存手艺。上了年纪后,家里生活好过了,他仍念念不忘编筐织篮做簸箕,很多都是免费送人。黄庆文老人脾气好,与人为善,跟左邻右舍的关系融洽,是村中有名的老好人。从小没有机会读书的他,对下棋有爱好,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跟村里几位兄弟下棋。如今百岁高龄了,他在饮食上追求简单,从不挑食。晚辈对他很孝顺,逢年过节都会带礼物回来看望他。

“岁月记载着父亲的辛劳。” 黄积虎深有感触地说,他们一大家子对百岁老人非常敬重,并尽能力来照顾他,让他在晚年生活得更加美满幸福。

0 条评论

评论
手机移动端

手机版页面

扫一扫随时了解最新动态

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