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频道
当前位置:
博白英桥禾线粉:舌尖上舞动的“棍棍”
2014-05-06 09:48   评论(0)


趁着米糕的热气,必须迅速将米糕搓成禾线粉的形状。


  禾线粉可炒可煮,当地人喜欢趁着新鲜放大蒜、加酱油、淋香油,再蘸上扣肉和扣肉汁,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禾线粉滑嫩爽口。


  阮氏家族的禾线粉就在英桥镇老街街口,现作现卖,每天早上都有卖,卖完就收摊。


新鲜出炉的禾线粉,是阮氏家族的女人们辛勤劳作的结晶。


  禾线粉以大米为原料,两头大、中间小,形状如狗腿骨,当地人又称狗令棍、耘田棍。


在大锅里煮米浆是个体力活。


当米浆煮成糕状,就铲出来装进一个大大的竹篾筛子。

 
  【美丽密码】在客家大县博白,粉可以说是转换的美食之最了。同是由大米转换而来,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。有米粉、煮粉、凉粉、蒸粉等。禾线粉(当地人又称禾线籺、狗令棍、耘田棍),就是客家特有的一种风味小吃,其中又以原产博白英桥镇的禾线粉最为有名。它不仅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,也是外地食客慕名前来购买的佳品。这一点,《美丽玉林行》栏目组早有所闻且神交已久,一次机缘巧合,终于能探访禾线粉的整个制作过程。


  各种打听:老街口找到祖传的禾线粉
  还没有到英桥的时候,我们就私下各种打听:英桥的禾线粉在什么时候有吃?哪里有最正宗的卖?听到的版本也有很多,有说是乡镇的圩日才有卖,也有说要上午去才有卖。哪种版本才对?《美丽玉林行》栏目组决定于4月22日去英桥镇走一走。
  到了英桥镇,我们随便找了一个路人询问,答曰:“有卖,就在老街口,找苏十妹。”
  老街口果然有两摊禾线粉在卖,摊前堆着已经制作好摆放整齐的禾线粉,泛着油光。摊后,一位背着孩子的中年妇女在守摊,正是苏十妹。
  “咦?这禾线粉怎么是棍状的?”第一次见到禾线粉的小宋很惊讶。
  “是啊,我们这里的禾线粉都是作成狗腿骨状的,这样方便携带。”苏十妹边说边拿起一把锃亮的剪刀,拿起一根禾线粉飞快地 “咔咔咔”,一根禾线粉就被剪成拇指大小的几段,接着她“当当当”将扣肉切碎,一把捋进海碗,再放大蒜、加酱油、淋香油。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禾线粉端了上来。记者像当地人一样用牙签挑了一段禾线粉,蘸点扣肉汁,滑嫩的禾线粉滑入嘴里,很有嚼头,味道像粉利,却又比粉利软、脆、爽,米的清香更浓郁。我们不知不觉就吃撑了。
  “我们家已经做了四代,从祖公那代开始传下来的,在英桥算是最老的一家了。”苏十妹说,在英桥,阮氏的禾线粉是最有名的,乡里乡外人都慕名来买。每天都是现做现卖,平时做七八十斤,多的时候,一天可以卖200多公斤。
  苏十妹介绍,他们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开始动工,浸米、磨浆、煮米浆,蒸禾线粉,然后做调料。当黎明的日出升起时,第一锅禾线粉就可以出摊了。一般中午之后卖完,卖完就收工。
  现场制作:最为原生态的手工制作
  看到我们这么好奇,苏十妹的小婶冯五妹决定现场制作一笼禾线粉。只见她拿出一袋米倒进桶里,用水冲洗了几遍之后,便开始浸泡。
  “泡大概半个小时就可以打浆,禾线粉的制作原料十分简单,就是大米、水、盐和一点蜂蜡。”冯五妹边做边介绍,她说,禾线粉好吃跟英桥产的米有关。英桥镇出产的一种叫350的粳米,这种米最好是用两年的陈米,粘性恰到好处,做出的禾线粉特别软滑,口感最佳。曾经有人拿过外地的粳米给她做,方法一样,每一道工序不少,但就是没有软滑的口感。
  半个小时之后,冯五妹把米捞起来,开始打浆。冯五妹说,以前是用石磨来磨浆的,一天磨近百斤米,非常需要体力,现在有了打浆机省了一点事,但是除这道工序之外,其它的工序必须是手工制作,机器替代不了。说话间,10多公斤的米浆打好了。冯五妹开始给灶里添木柴将一口大铁锅烧热,撒一点花生油抹匀锅底,就把米浆倒进去,边给木柴添火边用一个长长的大大锅铲搅拌大锅里的米浆,随着米浆渐渐煮稠,搅拌也越来越困难,冯五妹早已满头大汗,小宋忍不住想去帮忙,但发现,根本就搅不动,这活太要力气了。
  大概十多分钟后,一锅米浆搅拌煮成了糕状,冯五妹加进一点盐继续拌匀,铲出来装进一个大大的竹篾筛子,手脚麻利的她将一块像黄油一般的蜂蜡抹在筛子底层,然后抓出一团热腾腾的米糕就开始揉搓,那双手动作非常娴熟,瞬间就搓出了形状大小一致的禾线粉。冯五妹将成形的禾线粉整齐地摆放在筛子里,满满的一圈甚是漂亮。她说,这一筛子的禾线粉还要在大锅上蒸上十分钟才可以出炉。
  当我们将一筛新鲜出炉热气腾腾的禾线粉端出摊位,刚好碰到一群小学生中午放学,冯五妹招呼他们过来吃禾线粉,只见他们也不客气,拿起来就吃,连蘸料都不用。记者也拿起一条来尝尝,真的不用蘸料,米的香甜足以让舌尖获得最原味的满足。
  传承坚守:只为一份纯天然的本质
  做得好的禾线粉弯曲不断,柔软甚至可以打结。但是,要做得好吃,还是有讲究的,从加水到煮米浆,再到揉捏蒸煮,既要讲经验也要讲火候,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磨练,也做不出味道爽口滑嫩的禾线粉的。
  冯五妹告诉记者,她和大嫂苏十妹都是嫁进阮家之后,由家里的长辈带着做禾线粉。如今,大嫂都当奶奶了,每天还背着小孙子帮做禾线粉卖。听长辈说,他们阮家是从祖公辈就开始做禾线粉卖,轮到她们,算是第三代,现在她们又传授给儿子来做,也算是第四代了。
  博白英桥的客家人喜欢吃禾线粉,每逢过年过节,不少人家还有自己制作禾线粉的传统。特别是在收割完水稻之后,打下新米,就用新米来做禾线粉吃,一是庆祝丰收,二是尝个新鲜。如今,禾线粉对于英桥的客家人来说,已经是平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。
  “禾线粉从原材料到制作工序,都讲究一个纯天然、纯手工,才能保持原材料的原汁原味。”冯五妹说,这与当今崇尚天然、绿色的养生理念是吻合的,所以,她们做了二十几年的禾线粉,每天起早贪黑很辛苦,但是看到每天都有很多人买来吃,称赞味道好,她们也就有了天天做的动力。为了保持这一份纯天然的本质,阮氏家族一直在坚守。


0 条评论

评论